Translate

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

台灣好好玩之三峽老街


今年的秋天有種讓人舒服的想偷懶。
跟叔嬸來去逛三峽老街。

這麼有閩南特色的風味的老街,每到假日定人馬雜沓。


原來三峽舊名三角湧。

以前的人會把名字當作商標鑲在牆上。
這就是信譽,可不能砸了自己招牌。


我好喜歡這古樸的閩式建築。




巷子裡的江湖郎中。

老婆來,陪我吃碗豆花。

老街裡的傳統美食。

我是綠竹筍大俠。




假日的陽光午後,多悠閒。

看到這個,大概也知道這裡賣甚麼吧!


ˋ
聽當地的文化志工講三峽的歷史。

新北市三峽老街長約二百公尺,其建築從民國初年留存至今,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、充滿古意的建築,總是令人油然升起一股念舊情懷。早期這裡的第一條街「三角湧街」,是因應移民入墾者的聚落逐漸由溪邊移至山上所形成,是當時最主要的商業街道,之後逐漸向外擴展產生了現在的三峽老街,晚清時期的三角湧以製茶、染布、樟腦為主要產業,善用河道水利之便,將貨品向國內外銷售,在當時曾盛極一時。

現以和平街、仁愛路、中山路及民權街組成的三峽老街,至今仍保留許多日據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建築,老街上的房子刻字代表著姓氏、行業或堂號,是當時商家做生意時普遍的宣傳手法,牌樓上的圖示也十分具有意涵,例如代表避邪的八卦、平平安安的花瓶圖樣等,而街屋則多以紅磚及土角堆砌而成,由於當時三峽老街上的商家,大多都是富有且有頭有臉的人家,建造房舍時的建材與形式理所當然也是一時之選,從外地進口建材及設計的例子不勝枚舉,加上近日多方極力保存,造就了今日三峽老街風情依舊的模樣。

雖然現今三峽老街擺脫了往日的喧囂,獨留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和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建築,卻仍是吸引許多遊客到此駐足,依山傍水的三峽老街,更是台灣北部最常的老街之一,百餘座不同風格的街屋塑造了三峽老街獨有的特色。近年來,透過地方人士的號召及奔走,三街重新聚集了許多傳統手工創意產業,為老建築、舊街道帶來了新的氣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